搜索:   热点: 中考 高考 成人高考 自学考试 四六级英语 网站建设
新闻资讯 在线购卡课程首页 网络课堂资料下载 客服中心 培训论坛 聊天室 校友录 在线答疑 FM教育之声 投稿专区 培训商城 成绩查询
 你的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改革开放30年 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取得卓越成就


改革开放30年 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取得卓越成就

时间:2008/10/14 浏览次数:209
页面功能 【进入论坛】 【我要“揪”错】 【打印】 【关闭】
频道特色推荐 考研电子周刊 精彩专题汇总 考研院校及专业查询 考研讨论群组(热点问题讨论)
   
一、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教育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是教育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的30年。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随着教育事业的大发展,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教育取得了历史性卓越成就,积累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经验。

  (一)重要成就

  1、教师队伍配置状况发生新变化

  2007年,全国普通中小学专任教师1052万人,其中小学561.3万、初中346.4万、高中144.3万。小学生师比18.8∶1、初中生师比16.5∶1、高中生师比17.5:1,

  ——城乡分布上,城市教师210.7万人,县镇349.6万人,农村491.7万人。县镇以下中小学教师占到80%。

  ——年龄结构上,35岁以下的小学、初中和高中教师分别占44.1%、55.8%和58%。45岁以下的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分别占70.9%、86.3%、90.3%。

  ——职务结构上,具有中高级职务教师的比例有较大提高。小学、初中、高中具有中高级职务的教师分别为48.2%、48.7%、55.1%。

  ——教师资格制度全面实施,教师来源逐步多样化。

  2、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

  ——教师队伍学历合格率显著提高。2007年,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9.1%,97.2%,89.3%。

  ——高学历教师比例逐年提高。2007年,专科以上小学教师达66.9%,本科以上初中教师占47.3%,研究生学历高中教师达到1.8%。在新增教师中,具有大学专科、本科学历的教师成为主体。

  ——涌现大批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优秀教师。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

  3、教师教育改革逐步深化

  教师教育布局结构逐步调整,办学层次显著提高。1999年到2007年,我国高师本科院校由87所增加到97所,开展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院校由29所增加到57所。逐步形成师范院校为主,与综合大学共同培养教师的格局。教师培养和培训相结合的进程正在加快。

  4、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进展顺利

  中央决定“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建立相应的制度。”2007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目前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工作进展顺利。6所部属师大年两年共招收免费师范生22120人,其中:2007年10737人,2008年11383人。考生报考踊跃,生源数量充足。生源质量良好。师范生免费教育示范作用初显。

  5、创新农村学校教师补充机制成效明显

  ——特岗计划广受欢迎。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中央编办联合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用于特岗教师的工资性支出,公开招募高校毕业生到西部“两基”攻坚县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任教。2006-2008年,共招聘6万多名特岗教师,覆盖西部地区400多个县的数千所农村学校。特岗计划吸引了一批优秀大学毕业生从事农村教育,缓解了部分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结构不合理的突出问题;同时,在创新农村教师补充机制上也起到了积极示范和带动作用。

  ——实施“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为农村学校培养一批高素质师资。自2004年始,共招收4137名优秀本科生到中西部农村学校任教,覆盖了22个省份300多个贫困县农村学校。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骨干教师紧缺的困难,并为农村学校培养补充高素质骨干教师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6、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有声有色

  1999年教育部颁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标志着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制度的初步确立。1999-2002年实施“中小学教育继续教育工程”,全国85%左右的中小学教师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接受了一轮以师德、信息技术和实施素质教育能力为重点内容的培训。2003-2007年教育部实施“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计划”,对全国1000万中小学教师进行不低于40学时的能力提高培训,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显著提高。

  教育部组织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成效显著。2007年教育部组织实施“援藏”和“援疆”培训,“送培进藏”、“送培进疆”。组织实施“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国家级远程培训计划”,为西部农村12万多名教师提供专题培训。2008年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一是实施“援助西部边远地区骨干教师培训专项计划”。采取对口支援形式,“送培到省,集中培训”,为西部集中培训约1万名农村骨干教师,同时通过光盘资源覆盖培训近100万名农村教师。二是实施“援助地震灾区教师培训计划”。培训四川地震灾区2000名骨干教师,取得良好效果。三是实施“普通高中课改实验省教师远程培训计划”。对8万名高中教师进行专项培训,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四是实施“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远程培训计划”。依托“农远工程”,组织中西部24个省份150个县20万名农村语文等学科教师进行专项培训。五是实施“中小学班主任专项培训计划”。培训100个县1万名中小学骨干班主任教师。六是实施“西部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计划”。对西部13个省份600名初中体育骨干教师进行基础专业技能与教学技能培训,促进了全国的教师培训。

  “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取得重要进展。到2007年,共开发学历教育网络课程3000多门,非学历培训网络课程1万多门。目前,教师网联系统师范专业远程学历教育学生累计达90多万人,教师非学历远程培训每年达100万人次。

  7、教师资格制度全面实施

  1995年12月颁布《教师资格条例》,2000年9月颁布实施《<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2001年,教育部印发《关于首次认定教师资格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截至2007年底,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1963.63万人取得教师资格。教师资格制度的不断发展完善,在优化教师结构、拓展教师来源渠道、严把教师队伍入口关、提高教师社会地位和整体素质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8、师德建设得到加强和改进

  2005年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2008年9月,教育部会同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重新修订并颁布《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教育部结合组织教师节庆祝活动,先后举办“全国师德论坛”,全国优秀教师师德报告团、重庆开县优秀教师群体事迹报告团、郑琦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巡回报告活动和孟二冬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活动。在全国教育系统深入组织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给孟二冬教授女儿回信的精神,开展向抗震救灾英雄教师学习活动等。通过大力宣传优秀教师高尚师德和先进事迹,不断增强广大教师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氛围。

  9、教师队伍建设逐步纳入法制化轨道

  《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教师资格条例》等相关法规陆续出台,有关教师的法律法规体系框架初步形成,对教师的权利和义务、资格和任用、培养和培训、考核、待遇、奖励、法律责任等方面作出全面的法律规定。

  10、教师职业吸引力不断增强

  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明显提高,工作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教师法》《义务教育法》对保障教师工资水平作了明确规定,特别是将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工资全额纳入财政保障,并规定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国家设立了教师节,建立了优秀教师表彰奖励制度,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尚进一步弘扬。教师职业地位和声望进一步提高,教师正在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二)基本经验

  ——必须坚持优先发展。教师队伍建设对于教育全局和民族振兴具有重大意义,要切实摆到各级政府重要的议事日程,放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坚持以教师为本。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要全心全意依靠教师队伍,聚精会神建设好教师队伍。

  ——坚持教师专业化的导向。教师专业化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国际教师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

  ——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方向。教师教育必须面向基础教育,服务、引领基础教育,为中小学提供有力的师资保障。

  ——坚持师德建设为首的原则。教师素质,师德最重要。要始终将师德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首要位置,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坚持加强制度建设。要坚持依法治教,完善教师职业保障制度,为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三)下一步工作展望

  在教育新的历史发展起点上,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师和教师教育工作,围绕建设德才兼备教师队伍的根本目标,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改革创新,扎实工作。以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为契机,积极推进教师教育创新,构建适应教育未来发展和教师队伍持续发展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以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培训计划为抓手,全面推进教师培训工作,大规模、高质量地培训教师,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以加强农村师资力量为重点,完善相关政策,采取切实措施,大力推进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要重点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落实《教师法》《义务教育法》的规定,为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不断作出新的努力。鼓励吸引优秀大学毕业生从事农村教育,鼓励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切实加大农村教师培训支持力度。创新农村教师补充机制,继续推进实施农村学校教师特岗计划,畅通农村教师补充渠道。

  当前和下一个阶段教师教育和教师工作的要点是:

  ——加强教师教育和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战略与政策研究。研究制订《国家教育改革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教师队伍建设整体规划和重大政策措施,进一步确定教师教育改革发展和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任务,推进实施重大项目。

  ——学习贯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深入开展抗震救灾英模教师和模范教师先进事迹宣传活动,大力弘扬新时期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全面提高教师师德素质和水平。

  ——积极推进师范生免费教育,落实部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示范性举措。启动实施“国家教师教育创新平台建设计划”,推进教师教育创新。

  ——推进实施“农村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探索创新农村学校教师补充机制,逐步形成严格把关、规范有效的农村教师补充制度。进一步完善和扩大实施“农村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为农村学校输送高素质骨干教师。

  ——进一步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推动各地进一步扩大支教规模,完善政策,促进城乡师资均衡配置。

  ——制订教师教育院校布局结构调整指导意见,加强师范教育类特色专业点建设。推动各地进一步规范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培养工作。研究制订教师教育质量评估标准办法和试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

  ——进一步完善教师资格制度。研究制订教师资格教育教学能力考核考试办法,探索建立严格、规范的教师资格准入制度。   

  ——制定中小学教师中期培训规划,组织实施新一周期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组织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研究修订《中小学教师培训规定》,建立健全教师培训的激励和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教师培训制度。

  ——深入推进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建立完善远程教师培训公共服务平台。继续推进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改革和建设,构建区域性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

 

  二、深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提高中小学教师质量

  (一)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总体进展情况

  近些年来,在中央有关部门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国家关于事业单位改革的统一部署,以加强编制管理为基础,以人员聘用和岗位管理为重点,以合理配置人才资源,优化教职工队伍结构,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为核心,积极稳妥推进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起符合中小学特点的人事管理运行机制,为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提供了强有力的机制保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切实加强编制管理,教职工编制核编到县的任务基本完成

  2001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颁布的第一个权威性的中小学编制标准。除北京、上海情况比较特殊,全国各省市根据编制标准文件和教育部的实施意见,制定出台了本省(区、市)编制标准的具体实施意见或办法,并据此开展了核定编制的工作。中小学教师编制一经确定,其工资待遇等经费来源纳入财政预算,从根本上建立了按时足额发放教师工资的机制,也为实施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确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工作中,各地坚持“保证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基本需要,与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相适应,力求精简高效,因地制宜、区别对待”的原则,实行总体调控,动态管理。吉林省在将编制标准计算方法调整为按照班额、课时量、教师工作量、职员和教辅人员比例等因素综合核定,实际减少编制24112人。内蒙古自治区坚持以班数和班额定编相结合的原则,以班数定编为主,以班额定编为辅。山西省根据于1999年、2003年和2007年先后三次核编,做到了标准更高,更讲求效益。

  2、探索建立比较系统完善的中小学教师用人制度不断取得新进展

  在妥善做好编制核定工作的基础上上,大部分省(区、市)按照分类指导、重点突破的原则,着眼于建立符合中小学工作实际和教师职业特点的人事制度,在新进教师公开招聘、聘用制度、职称制度、定岗分流等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

  一是实行新进教师公开招聘。2003年以来,全国半数以上的省(区、市)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用考试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对新进教师实行了公开招聘,创新了教师补充新机制,进一步严把了教师入口关。河南、陕西、云南、青海等省份还下发了专门的文件,规范教师公开招聘工作。这些省(区、市)在实际操作中注重做到了以下几点,一是统筹制定新任教师公开招聘的计划。在编制限额内,本着从严控制的原则有计划地进行公开招聘,切实提高了用人效益,防止了用人上的盲目性。二是坚持“凡进必考”原则。改变过去“考非所学、考非所教”的情况,通过公开招聘,使那些真正适合教师岗位的优秀人才进入教师队伍。三是拓宽选人视野。努力吸引优秀人才到中小学任教,特别是注意吸引符合条件的高学历人才到中小学任教。江苏等省(区、市)采取积极措施,鼓励优秀毕业生报考师范,实行师范生提前录取政策,招聘具有教师资格的非师范类优秀毕业生充实到教师队伍。四是加强组织领导,严格操作程序。各地依法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坚决调整不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清退临时工和代教人员。

  二是教师聘用制改革稳步推进。聘用制是事业单位的基本用人制度,实行聘用制改革是人事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近年来,各地在严格定编、定岗、定责的基础上,按照“按需设岗、平等竞争、择优聘任、合同管理”的原则,陆续推行了教职工全员聘任制改革。绝大部分省份根据国家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本地实际,制订出台了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或者聘用制改革的政策性文件。在推行教师聘用制的过程中,各省(区、市)的做法大致相同又各具特色。一是按需设置岗。广东等省份按照职位分类、专兼结合、一人多岗的原则,合理设置教师岗位,切实做到了能不设的岗位坚决不设,可少设的岗位不多设,合理利用好每一个编制;二是推行竞争上岗。采取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的方式聘任教职工。河南省在聘用制实施过程中做到了“四公开”,即聘用政策公开、聘用条件公开、聘用人数公开和聘用结果公开,从而保证聘用工作的质量;三是创新聘用模式和办法。陕西采取层级聘用的办法,使教职工能够各得其位,各尽职能,重庆采取四种聘任模式,即学校宏观调控模式、公开选聘模式、分层次聘任模式和量化考核排序模式,取得较好效果;四是推进合同管理。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聘用(任)合同,明确聘期内的岗位职责、工作目标、任务及相应待遇。江苏省苏州市分类签订聘用合同,一般教师一年一签,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三年一签,名教师、特级教师长期签约;五是强化考核和管理。认真做好对聘任人员的平时考核、年度考核和任期考核,把考核结果作为分配、奖惩、晋职和聘任的重要依据。山西、陕西、宁夏、安徽等省份积极探索教学过程评价、教师同行评价和学生家长评价相结合的办法,推行教师业务考试,并与聘用有机结合起来。

  三是加大中小学职称改革力度,大力推进“评聘合一”试点。职称评审工作是教师提高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指挥棒。各地在人事制度改革过程中,采取各种措施,保证评审工作的公平公正,广东于2006年进一步完善了“公开、展示、考核、评议、监督”相结合的制度,促进了职称评审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深圳市开发了教师职称评审系统,开展网上评审。同时,积极探索职称评审向农村一线教师倾斜的政策,河南等省份适当降低了农村中小学教师任职年限、业绩成果等方面的要求,有力推动了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为打破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终身制,2004年教育部会同人事部在吉林省中小学教师系列率先开展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合一试点工作,并在工作基础较好的四平市率先启动。“评聘合一”改革取消了任职资格评审,强化学校责任和教师岗位聘任,引入竞争激励机制,是推进中小学教师职务聘任制改革,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项新的重要举措。

  四是定岗分流,妥善解决代课人员问题。各地结合编制核定,大力做好定岗分流,清理挤占编制人员的工作。据全国24个省份的统计,截止到2005年底,共有1641个县(市、区)的中小学完成了定岗分流任务,占全部2244个县(市、区)的73.1%,其中北京等10个省市基本完成了定岗分流任务。24个省份共计定岗684.5万人,分流32万人。在分流和清理工作中,各地采取了灵活措施,妥善安置分流人员。如陕西对落聘教师,采取“用、学、保、待、调、退、离、代”等措施妥善进行安置;山西提出了自主择校、双向选择、提前离岗、鼓励自谋职业等分流办法。

  据统计,2007年全国中小学有代课人员37.9万人,分别比2005年和2006年减少6.8万人和4.8万人。代课人员产生的原因非常复杂,代课人员问题近年来日益成为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因素之一。教育部一直高度重视妥善解决代课人员问题,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努力从源头上为解决代课人员问题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避免产生新的代课人员。2006年,会同人事部、财政部在出台的中小学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文件中,明确规定“中小学工作人员工资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按照教职工编制标准、工资标准拨付”,从政策上保障了中小学正常补充教师所需的工资经费。2007年初又会同人事部在制定的《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坚决制止在有合格条件人选的情况下出现‘有岗不聘’的现象。严禁产生新的代课人员”。与此同时,大力开展了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特岗计划”,有效缓解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合格教师不足的矛盾。近年来,重庆、广西等地积极采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推动解决代课人员问题取得积极进展并积累了有益经验。重庆采取公开招考的方式,拿出8000名编制,每年增加投入1.6亿元,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代课人员中公开招聘公办教师,并将不具备考试资格和未通过考试的人员给予一次性补偿后辞退。

  3、与聘用制度相适应,符合中小学特点的分配激励机制改革不断推进

  分配激励机制的改革是实行教师聘任制度的重要保障,也是用人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省(区、市)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认真执行国家关于中小学的工资制度和政策,确保了中小学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在保证工资发放的基础上,部分有条件的省(区、市)如北京、上海、山东、广东,经及中西部的甘肃、海南、山西、陕西等积极开展了以完善工资分配办法为主要内容的校内分配制度改革,在完善职务等级工资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与聘任制度相适应,能够体现教职工岗位职责、工作绩效和实际贡献的工资保障和激励机制。这些地区在中小学绩效工资未实行之前,逐步推行校内岗位结构工资制,将教师工资中的地方性岗位津贴或政府下拨的奖金以及学校自筹经费,按照绩效考核结果重新进行分配,在具体操作中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和适当拉开差距。同时,坚持向骨干教师、向教育教学第一线教师倾斜,向边远、贫困地区和山区中小学教师倾斜。广东部分地区学校的岗位工资最高与最低收入的差距一般为400—600元,最大的达到了1000元。江苏部分市县建立了优秀人才奖励津贴,提高了优秀教师的收入水平。山西建立了边远、贫困地区和山区村镇中小学教师岗位津贴制度,按其每月基本工资的10%增发。

  4、积极推动和促进教师交流,教师资源配置不断优化

  各地通过完善教师交流制度、城镇教师到乡村任教服务期制度,规定评聘高级教师职务时需要有农村学校任教经历,核编定岗时预留编制和岗位,提供一定的津贴补贴等人事激励政策,积极推动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顺利实施。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到2005年,通过结对帮扶、对口支援、城乡合作办学、定点挂钩、“捆绑式”支教、全职和兼职支教、教师走教、送课下乡等多种形式,组织省域内城镇教师到农村支教超过一万人次的省份有9个,超过5000人次的有12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教师不足和教师素质偏低的矛盾,为促进教师资源合理配置,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实际操作中,各地注意有重点、分层次做好中小学教师交流工作,进行“市对市”、“县对县”、“校对校”的对口支援。上海市通过举办师资招聘专场,实行资助津贴制度和高校毕业生艰苦地区就业奖励金制度,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边远农村地区任教。江苏遴选千所优质学校、万名骨干教师,与千所薄弱学校实行“校对校”结对帮扶支教,给予每所支教学校4万元支教补贴。重庆每年派出1000名大学生,到三峡库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实习支教。在做好省内支教的同时,江苏等省份还积极开展西部支教活动,选派优秀教师前往讲学、任教,接受受援地区的校长、教师前来锻炼、学习。

  5、理顺中小学校长管理体制,中小学校长选拔任用制度改革不断深入

  理顺中小学校长管理体制,改进和完善中小学校长选拔任用制度,积极推进中小学校长聘任制,是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全国大部分省(区、市)认真按照国家有关文件精神,下发了相关文件,基本理顺了中小学校长管理体制,“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已基本形成。福建省委专门下发文件,将中小学校长管理权限划归教育部门;安徽省在改革实践中探索总结出了“一破三立一建”新的“以县为主”教育管理模式,实现了教育事权、财权、人权的相统一。在基本理顺“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各地进一步完善校长负责制,明确校长的职能和职责,完善对校长的考核办法。陕西明确了校长具有决策权、指挥权、人事权和财政支配;宁夏实行校务公开制度,校长应主动接受全体教职工的监督;江苏、宁夏、陕西、河南等省(区、市)实行校长任期制;部分省份逐步建立校长任期履职及办学绩效考核制度。

  为提高中小学校长队伍质量,北京、上海、江苏、吉林、青海、重庆、广西、海南、山西、陕西、广东、河南、宁夏等13个省(区、市)严格中小学校长任职条件,积极推进竞争上岗和聘任。宁夏全区中小学校长选拔都实行了公开选拔,一些市县采用“三推”(群众推荐、党员推荐、校委会推荐)、“两考”(笔试、考核)、“一选聘”(教育局择优选聘)的办法,进行公开选聘。河南省实行政策规定、程序方法和聘任结果“三公开”。同时,不断探索符合中小学校长特点的管理新机制。如上海市按照“抓好试点,平稳起步,以点带面,稳妥推进”的原则,开展了中小学校长职级制度改革;广东、山东、宁夏等地区也在积极探索中小学校长职级制,广东部分地区还推行了校长年薪制。

  (二)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主要成效

  通过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中小学的人才资源配置不断优化,用人效益和质量明显提高,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热情和创新活力得到极大的激发,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人尽其才的制度环境基本形成,人事制度改革对中小学教育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与保障作用。

  1、人事制度改革对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发挥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随着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小学生师比逐步降低,教师数量配备不断改善,生师比逐步趋于合理。中小学专任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学历结构、职务结构和年龄结构都有了较大改善,有力地推动了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实施。

  中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大幅度提高。1998-2007年,普通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由94.6%提高到99.1%;普通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由83.4%提高到97.2%;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由约53.9%提高到78.3%;普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由63.5%提高到89.3%。

  高学历教师比例逐年提高。1998-2007年,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小学教师比例由12.8%提高到66.9%;具有本科学历的初中教师比例由11.4 %提高到47.3%;2001-2007年,普通高中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比例由0.6%提高到1.8%;2003-2007年,中等职业学校具有研究生学历专任教师的比例由1.1%提高到2.3%。

  教师队伍结构有新的变化。从职务结构来看,具有高级职务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有较大程度的提高。2007年,普通小学、初中、高中、中职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务的比例为0.6%、 8.8%、21.3%和19.0%。从年龄结构来看,总体呈年轻状态,35岁以下的小学、初中和高中教师分别占44.1%、55.8%和58.0%。从教师来源结构看,许多非师范专业大学毕业生主动要求到中小学任教。教师资格制度全面实施。教师来源走向多样化。

  2、人事制度改革对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随着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西部“两基攻坚”工程和中小学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得到了按时足额发放,保证了农村教师的待遇,稳定了农村教师队伍;同时,部分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山区村镇中小学教师岗位津贴制的建立,调动了边远农村地区教师的积极性,吸引了优秀人才补充到农村教师队伍,提高了农村教师队伍的总体质量,改善和优化了农村教师队伍结构。2007年,全国农村地区小学教师331万人,农村初中教师133万人。2007年全国小学生师比为18.7:1,城市、县镇和农村分别为19.3:1、19.4:1和18.3:1,与往年相比都有很大提高,农村地区还略为宽松。学历结构方面,2007年全国农村小学教师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小学教师比例达到58.5%,具有本科学历的初中教师比例达到了36.3%;职务结构方面,2007年农村普通小学、初中具有高级职务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分别为0.4%和5.5%;年龄结构方面,35岁以下的农村小学、初中教师分别占39.7%和58.9%。与往年相比,农村教师队伍结构得到了一定改善。

  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边远农村地区任教,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的顺利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教师不足和教师素质偏低的矛盾,为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大力推进高等学校“人才强校”战略

  (一)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2003年底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教育部党组高度重视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和《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精神的贯彻落实工作,多次召开专门会议,做出工作部署,推动教育战线特别是高等学校大力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2004年1月,教育部以高校人才工作为主题召开了由70多所大学党委书记和校长参加的直属高校咨询工作会议,研究提出了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的总体思路和重要措施。

  为贯彻落实党管人才原则,加强人才工作的领导,教育部成立了以周济部长为组长,有关部领导为副组长,相关司局和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人才工作协调小组,负责研究制定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战略、规划、政策,以及重大人才计划的实施方案,做好有关统筹协调工作。在教育部党组的领导下,各地和高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取得了重要进展。

  一是人才工作的思想认识进一步提高。各地和高校把人才队伍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坚持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促进各类人才队伍协调发展。

  二是人才工作协调机制进一步健全。各地和高校按照党管人才原则,普遍加强了对高校人才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发挥组织人事部门牵头协调和职能部门分工负责的协同作用,把人才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积极探索建立统分结合、协调高效、优势互补、整体联动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

  三是加大投入力度,实施一批人才计划。绝大多数地方和高校设立了人才工作专项经费,实施了相应的人才计划项目,直接吸引、培养和支持了一大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育了一批优秀创新团队和人才群体,促进了高校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四是人才工作制度环境进一步优化。各地和高校以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岗位设置改革为契机,积极推进高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岗位设置管理改革,坚持事业留人、感情留人、适当待遇留人,进一步激发人才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初步形成了优秀人才成长和充分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

  (二)大力实施高等学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

  2004年6月,为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高等学校人才队伍,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教育部在统筹规划、集成整合、继承创新的基础上,启动实施了高等学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积极构建完善定位明确、层次清晰、衔接紧密、促进优秀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培养和支持体系。高等学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是一个系统工程,分为三个层次九个项目,包括:第一层次“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主要着眼于吸引、遴选和造就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形成一批优秀创新团队;第二层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主要着眼于培养、支持一大批学术基础扎实、具有突出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优秀学术带头人;第三层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主要着眼于培养数以万计的青年骨干教师,带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1、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

  长江学者项目:

  紧紧围绕国家重点科研领域、重点学科发展方向、重点科技创新平台或科研基地设置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由高等学校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在国际学术界有一定影响,具有创新性构想和战略性思维,能带领本学科跟踪国际科学前沿并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开展原创性、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和关键领域攻关,力争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同时,聘请国外知名学者担任长江学者讲座教授,短期回国进行合作研究。

  每年聘任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各100名,聘期三年。教育部在聘期内给予特聘教授每年10万元的奖金,讲座教授每月1.5万元奖金。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每年必须在受聘高等学校工作9个月以上。高等学校必须为聘任的特聘教授配套必要的科研经费,其中,自然科学特聘教授科研配套经费不低于200万元,人文社会科学特聘教授科研配套经费不低于50万元。

  创新团队项目:

  以“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重点科研基地为依托,对以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拔尖创新人才为核心、从事国家重点发展领域或国际重大科学与技术前沿研究的优秀创新团队给予重点资助,充分发挥优秀人才的团队效应,提升高等学校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推动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

  每年遴选支持60个创新团队,资助期限为三年,每个创新团队资助经费合计300万元。实施“985工程”重点建设项目高等学校的入选团队,其支持经费由所在高等学校“985工程”建设经费中统一安排;其他高等学校的入选团队,其支持经费由教育部和所在高等学校按1:1比例共同资助。在资助期内,遴选部分创新团队成员赴国外高水平大学进行合作研究。

  2、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该计划主要对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突出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给予资助,支持其开展创新性研究工作,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为培养他们成为优秀学科带头人搭建台阶、创造条件。

  每年遴选支持1000名左右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资助期限为三年。资助经费总额为自然科学类每人50万元,人文社会科学类每人20万元。实施“985工程”重点建设项目高等学校的入选者,其支持经费由所在学校“985工程”建设经费中统一安排;其他高等学校入选者的支持经费由教育部和所在学校按1:1比例共同资助。在资助期内,选派部分入选者赴国外高水平大学进行合作研究。

  3、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

  该计划着眼于全面提高教师整体素质,鼓励和支持青年骨干教师在职提升学位层次、及早参与科研工作、进入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和重点科研基地研修学习、开展经常性的学术交流活动,鼓励符合条件的青年教师承担学生思想政治等工作,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创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每年重点培养10000名左右青年骨干教师。

  主要包括6个项目:“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在职学位提升项目”(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负责实施)、“高等学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资助项目”(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负责实施)、“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国际司负责实施)、“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国家留学基金委负责实施)、“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项目”(人事司负责实施)、“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高等教育司负责实施)等。

  高等学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实施四年来,“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共聘任长江学者1308人,其中特聘教授905人、讲座教授403人,有17名华人学者荣获“长江学者成就奖”,培育资助创新团队245个;“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共资助3776名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重点培养了10万余名青年骨干教师,其中“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在职学位提升项目”录取75805余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资助项目”资助326人;“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资助留学回国的博士和博士后研究人员5204名;“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选派高校教师出国研修11403人;“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项目”培养2845人;“高校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共206个,培训教师约11360人次。

 

2008年报关员资格全国统一考试大纲

2009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工作计划的通知

北大青鸟

昆一中焱龙学校教师公开聘

深陷“抄袭门”事件 教授杨帆遭停职

四川江安县举办教师风采大赛 尽显教师风情才气

 
请填写你想要查询的院校及专业关键字:
按学校 按专业  
 

吉林大学关于公布08级秋季MBA各班班主任的通知

华南理工大学2008秋季MBA开学报到时间安排

浙江嘉兴九千考生周六参加2008年成人高考

烟台2008年成人高考设芝罘牟平莱阳招远4个考区

合肥2008年成人高考将用识别仪查验身份证

2008年成人高考答题相关注意事项

 

山东出台物业管理条例 入住超半须成立业主大会

2009年MBA联考将启用新大纲

2008年MBA全国联考综合能力考试大纲

2008年MBA全国联考综合能力考试大纲考点变化

秋季2008MBA联考英语大纲变动

MBA写作最可能考核的形式逻辑命题方向预测

 
书名:左右手(刘翔手足兄弟深情
作者:冯霖毅
定价:¥23.00
网价:¥21

①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山东招生培训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山东招生培训网”,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关于我们网站合作友情链接投诉反馈加盟我们广告联系会员服务
山东招生培训网 © 2008 版权所有 网络技术支持:科创互联
服务热线:(0531)66786733 82137006 地址:山东济南市山大路数码港大厦A310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鲁ICP证 875563
本站内容如有侵犯版权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