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一副书法对联背后的故事

阅读:403 时间:2014/6/26 来源: admin
导读:

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有一副左宗棠对联,“江上青山如削铁,水中明月卧浮图”。对联为原裱,水墨纸本,立轴。上联有“光绪五年夏四月”,下联有“左宗棠”题识并有“大学士章”钤印。保存基本完好。这是晚清军政重臣左宗棠于光绪六年春,决定兵出三路进军伊犁,携棺木出关西征,以示与沙俄决一死战的前一年四月书写,并留在西北的墨宝,明月青山之辞展示了左宗棠一代名臣的胸襟。

左宗棠是晚清军政重臣,洋务派重要首领。他生性颖悟,少负大志,5岁时,随父到省城长沙读书,不仅攻读儒家经典,更多的则是经世致用之学,对那些涉及中国历史、地理、军事、经济、水利等内容的名著视为至宝,对他后来带兵打仗、施政理财起了很大的作用。名满天下的林则徐对左宗棠十分器重,两人曾在长沙彻夜长谈,对治理国家的根本大计,特别是关于西北军政的见解不谋而合。林则徐认定将来“西定新疆”,舍左君莫属,特地将自己在新疆整理的宝贵资料全部交付给左宗棠。后来,林则徐还多次与人谈起这次会见,极口称赞左宗棠是“非凡之才”、“绝世奇才”,临终前还命次子代写遗疏,一再推荐左宗棠人才难得。

1862年(同治元年)起,左宗棠相继任浙江巡抚、闽浙总督、陕甘总督等职。先后开办福州船政局、兰州制造局。1871年7月,沙俄武装强占伊犁;1874年,日本国入侵台湾。在这种局势下,清廷内部爆发“海防”、“塞防”之争,李鸿章等认为两者“力难兼顾”,主张放弃塞防,将“停撤之饷,即匀作海防之饷”。左宗棠则是塞防派,并力表异议,指出西北“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尤其招致英、俄渗透。当时的军机大臣文祥为左宗棠所说服,全力支持之。于是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下诏授左宗棠为钦差大臣,全权节制三军,以将军金顺为副帅,择机出塞平叛新疆。同年5月,左宗棠以64岁的高龄,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指挥西征军,攻克了被外寇侵占的南疆八城,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全部领土。左宗棠随即上疏建议新疆改设行省,以收长治久安之效。1879年中俄伊犁交涉时,抨击崇厚一任俄国要求,轻率定议约章,丧权失地的行为。光绪六年(1880)春,左宗棠决定兵出三路进军伊犁,携棺木出关西征,以示与沙俄决一死战。1881年初,中俄《伊犁条约》签定,中国收回了伊犁和特克斯河上游两岸领土(霍尔果斯河以西地区和北面的斋桑湖以东地区却被沙俄强行割去)。左宗棠以他收复新疆的巨大功绩而名垂青史。其功绩遗泽至今。

1983年8月,王震将军邀请左宗棠曾孙左景伊到自己家中,详细谈了对左宗棠的评价。“左宗棠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历史情况下,立排投降派的非议,毅然率部西征,收复新疆,符合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是爱国主义的表现,左公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值得我们后人发扬的”。“解放初,我进军新疆的路线,就是当年左公西征走过的路线。在那条路上,我还看到当年种的‘左公柳’。走那条路非常艰苦,可以想象,左公走那条路就更艰苦了。左宗棠西征是有功的,否则,祖国西北大好河山很难设想。”

左宗棠身为武将,兼通文墨,擅书法,崇碑版,篆、隶、行、草兼善,笔力雄健,风格豪迈,楹联作品流传颇多,为时人所爱。据说,他从12岁开始,就爱好书法。其书风沉着激迈,文辞通畅,瘦劲的笔致、清峭的结字和疏朗的布局,依稀透露出一种踌躇满志的盛气。近人评价他的书法称:“文襄公行书出清臣(颜真卿)、诚恳(柳公权),北碑亦时凑笔端,故肃然森立、劲中见厚。”左公晚年转辗转西北,据《扶风县志》载,同治六年(1867)一月二十三日,捻军张洛行率众30万渡渭河入县境,屯兵岐山、扶风间,扎营50余里。本县2万人从捻军。五月初四,捻军与清军左宗棠、刘松山部战于泾、渭水间,在召公被左宗棠包围。这副墨宝当是左公这个期间书写并留给西北人民的珍贵纪念。


  • 上一条新闻: 没有了

  • 下一条新闻: 没有了
  • 返回上级新闻
  •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相关热词搜索:杰夫·昆斯回顾展